罗熹: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培育竞争力

中国银行家论坛暨2012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近日在宁波举行,中国工商银行         副行长罗熹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发言文字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论坛,并对工商银行在此次评选中蝉联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第一名和财务竞争力第一名,荣获“最佳商业银行”、“最佳风险管理银行”两个奖项,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想借此机会谈谈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近期人民银行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允许存款利率适度上浮对利率市场化以至整个金融改革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方面,体现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和客户的选择权,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过16年,目前已进入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对国内银行的盈利增长、经营模式与市场竞争带来了深远影响。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国内银行业利润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但在正视压力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战略机遇。银行业应当适应变革,抓住机遇,沉着应对,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经受住利率市场化的洗礼,实现更科学、更健康、更持续的发展。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增长较快,但发展模式还是做大存贷款、赚取利差,银行间比拼的是做大规模的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2011年,五家大型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接近75%,中型银行达到83%,城商行更是高达90%,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特点明显。利率市场化对传统的存款贷款模式冲击巨大,需要银行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窄是大的趋势,有关统计表明,日本银行的存贷平均利差由1984年利率市场化前的3.15%收缩到1994年利率市场化后的2.33%,减少82个BP;香港2001年完成利率市场化,2009年零售银行整体净息差1.48%,较2001年下降超过60个BP;台湾地区存贷款平均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后也减少了100个BP左右。
  表面看,利率市场化大幅降低了银行业盈利能力,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存贷利差收窄只是对银行竞争能力进行了真实还原,给了我们更加清楚、准确评估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机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以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技术、网络、团队,为客户提供综合、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银行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力量。历史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1980年3月美国制定《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分6年取消Q条例,1986年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前美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约1.3%,1981-1986年上升到1.39%,1987-1991年利率市场化成熟期为1.67%,比利率市场化前提高约30%。同期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先升后降,利率市场化后大约下降了200个BP,但通过经营模式调整,其净息差一直在稳步扩大。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长期保持较低的名义利率,但2007-2011年的数据比较表明,国内大型银行的平均净息差(NIM)仍远低于国际大型银行 的整体水平。这说明充分利用好利率市场化、培育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的银行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更具盈利能力。
  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前,各家银行的存款都执行基准利率,贷款主要投向风险低的大客户、大项目,追求的是贷款低风险、资产高质量和稳定的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平均付息成本上升、各行差异加大,传统“贷长、贷大、贷集中”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各家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有选择地拓展业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率定价和成本控制看起来是存贷款定价问题,实质上是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如果银行的资金运用要获得高收益,就必须要控制好高风险,做好风险的对冲、分散和转移,这样才能赚取高利润。有关统计表明,美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高息差、高中间业务、高信用成本的特征十分明显,60年代美国银行业净息差3.53%,80年代后期上升到3.98%,同期信用成本率从0.18%上升到1.54%。高息差中隐含了高风险偏好,体现了银行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净息差能保持稳定,重要的一点就是银行调整了风险偏好、开展特色经营。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发展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为银行业加快经营转型提供了压力和动力。如果国内银行业主动顺应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卡、个人贷款等零售业务,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扩大内需。
  第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拓展金融资产服务。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间接融资服务,二是金融资产服务。金融资产服务是银行为客户持有的、以金融工具承载的资产所提供的服务。从银行自身角度看,金融资产服务具有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收益稳定性强、与客户资产管理流程高度契合及长期可持续等特点,发展金融资产服务有利于银行由资产持有向资产服务转变、由资本占用向资本节约转变、由利差收入向服务收入转变。从市场和客户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由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转变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直接筹资和融资,近十年来,我国股票、债券和基金三类金融资产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0.8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万亿美元,增速超过13倍,三大市场的持续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资产新形态,客户持有各类大量金融资产,对银行提供金融资产服务的需求强烈。金融资产服务包括投行服务、理财服务、交易服务、融资服务、结算服务、托管服务等,积极开拓金融资产服务,既能满足个人客户不断增长的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又能在金融资产的发行、持有、交易等环节支持企业客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发展金融资产服务,银行可以连通证券、债券、保险市场等多类投资市场,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动银行的经营转型,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利率市场化将促进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利益调整,有利于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利益分配,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努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大力开拓金融资产服务。要从单纯的存款贷款模式,转向存款贷款模式、市场交易模式、价值管理模式并重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快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
  总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快转型,中国银行业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阅读:

行业资讯

more联系我们